热门搜索:

科创未来丨探访顶尖实验室:四川高原医学研究有了“最强大脑”

发布日期:2023-11-28 来源:欧宝直播体育官网首页

  近日,依托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高原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此前,四川省高原医学领域尚无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诞生”,赋予了四川高原医学研究一个“最强大脑”。

  这个“最强大脑”为何建,如何建,要达成哪些目标?11月20日,记者走进这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

  何为高原医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高原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凤鸣解释道:“高原医学主要是研究高原地区低氧低压等外因对人体各系统造成的影响,症状包括我们熟知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等。”四川地处青藏高原“门户”,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四川来说,高原医学研究起步较晚。”罗凤鸣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展高原病综合救治,但存在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较为零散、自发等特点。

  198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救治高原遇险的日本登山运动员松田宏也,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这不仅是登山史上的奇迹,更是医学上的奇迹,让四川的高原医学研究走到了大众面前。”罗凤鸣说。

  “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潜力大,跑得快。”罗凤鸣说,经过40余年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建成多学科立体交融的高原病救治体系,近年来高原医学的医教研管都呈现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成立了实体化的高原医学中心,下设高原医学科、高原医学实验中心、教研室。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持高原医学相关国家级重点项目142项、总经费超2亿元,发表高原医学相关SCI论文1607篇,获批高原医学相关发明专利23项……

  在成果转化上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小型智能太阳能制氧装置加强了制氧机续航能力,实现高效制氧,降低电解损耗。“我们与华为、小米等智能硬件企业一同开发了多个适用于高原环境的数字医疗设施。”罗凤鸣说,四川的高原医学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从得到认可到建设省内高原医学研究的“最强大脑”,跨度着实不小。面对挑战,四川为何要建高原医学实验室?罗凤鸣认为,这是基于基础和需求。看基础——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川有高原,也有平原,位置落差为高原医院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对照。”罗凤鸣说。四川高原地区人群数量庞大,而且作为高山旅游大省,每年川西高原地区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海拔4000米地区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达62.9%,在久居和世居高原人群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等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当前,四川已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融合高原医学团队,建成有科研装备先进的研究平台,形成具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与机制。

  罗凤鸣认为建设实验室已“万事俱备”——建成国际一流标准的高原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和高原现场动物实验室;依托高原医学科病房,有稳定的高原病患者来源,为实验室高原医学研究提供优质临床资源;已有的高低压氧舱群可模拟高原环境,为实验室开展高原习服和脱习服研究等提供支撑;华西医院建有国家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临床试验中心等,为实验室开展抗低氧新药研发提供保障……

  “此外,我们已建设的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等12个国家级平台、43个省部级平台,对该实验室的建设将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罗凤鸣说,这一些因素一起形成了四川建设高原医学实验室的基础和优势。

  看需求——业内的人表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面向高原地区人民生命健康保障,要实现高原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以提升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同时,高原旅游、高原铁路、水电站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工程实施、国防边防项目建设等日渐增多,对高原医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增大,也对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为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作为对需求和要求的回应,因此,实验室应运而生。”罗凤鸣说,去年下半年正式提出建设申请,目前推进情况十分顺利。

  距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5公里左右,记者驱车来到成都市新川前沿医学研究中心。大门口,“高原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该实验室就分布在中心的三四层,目前面积为3225平方米。“我们对照国家一流实验室标准做建设。”罗凤鸣说,目标是要建成国内高原医学研究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引领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高地,推动高原医学全面发展,为“健康四川”和“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据介绍,该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施总值逾4401万元,拥有小动物低压低氧模拟舱、细胞能量代谢仪、高通量型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等先进实验设备,能完成高原医学相关高原环境模拟、基础研究、生物样本库、医工制造、信息数据库、动物模型建立等功能。

  细数“黑科技”,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庄伟华认为,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生物芯片得有一席之地。

  生物芯片大多数都用在高原病相关检测。“一块生物芯片上有26万个小孔,这在当前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庄伟华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个芯片能够直接进行多重检测,不仅大大增强了检测的精确度,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隔壁房间里,被实验员戏称为“大衣柜”的高灵敏度多重免疫分析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仪器主要用来检测单分子蛋白,不同于普通仪器,其最大的优点是样本量少的情况下也能精准测出,检验测试灵敏度高。

  多位研究员说,采用这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前沿分析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高水平急慢性高原病机制,做好风险预警和早期干预,并促进防治新药的研发等。

  当前,该实验室以罗凤鸣等为学术带头人,建立了结构符合常理、梯队完整的学科团队,包括客座教授3人、固定研究人员46人等;并组建以吴天一院士领衔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为实验室研究发展趋势、重大决策、管理运行提供支撑。

  谈及未来打算,罗凤鸣表示,要逐步完善世界一流的高原医学研究设备,扩大实验室用房、完善相关研究室分类建设,逐步加强高原现场研究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国际一流的高原医院研究,构建高原环境模拟舱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并开展川藏铁路建设工段卫生保障示范点建设。

真诚期待与您的合作

获取报价·了解更多业务·7*24小时专业服务

联系我们